在《体育法》修订一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系列涉及体育纠纷的典型案例,揭示了中国体育领域的“痛点”。这些案例不仅涉及健身企业跑路、运动员工资欠条起诉等问题,还涵盖了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等多个方面。专家们表示,这些典型案例对于推动体育法实施、保护当事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体育法研究中心主任田思源指出,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涉体育纠纷越来越多,典型案例的发布有助于提高司法机关对体育纠纷的重视程度,并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市法学会体育法学与奥林匹克法律事务研究会秘书长董双全表示,典型案例为公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行为指引与规则参考。
在发布的案例中,一起关于健身房费用的纠纷引起了广泛关注。法院判决解除健身服务合同,并要求健身房退还消费者剩余费用。董双全认为,这类案件反映了全民健身消费中的痛点,需要综合治理。
此外,一起欠付运动员工资的案例也备受瞩目。法院明确,运动员持工资欠条起诉可作为普通民事纠纷处理。专家们表示,这有助于解决运动员维权难题。
田思源透露,过去一年,体育法修订、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名单公布等工作都在推进,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的成立也是一大进展。专家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典型案例出现,以推动体育仲裁工作的发展。